1、保甲

保甲,是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保甲制度起源于我国古代社会,现代保甲制度始于20世纪初期,是近代中国农村基层组织中一种地方自治形式。保甲制度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古老而重要的传统制度,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管理的一种形式。保甲制度的产生,源于农民自我保护的需要,确立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秩序和管理方式。

保甲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发展和变革,经过不断实践和改革,现已成为农村建设、自治、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成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甲制度强调的是责任和义务,通过组织、管理和提高基层干部素质等方式,使农村社会得到有效管控和管理,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维护了基层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随着中国农村人口越来越多的转入城市,保甲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断转变和调整,但保持其基本原则和价值,对于促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保甲

2、保甲制度和里甲制度的区别

保甲制度和里甲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组织形式中比较常见的两个制度,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管辖范围。

保甲制度起源于唐代,是指一种以保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每个保中有数十户人家,由一名保长统领。保长除了管理村民生活起居外,还负责保护边疆安全和维护社会治安等职责。保甲制度推广后,成为中国农村地区基层管理组织的主要形式。

而里甲制度则始于明代,是指以里或甲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里是城市行政单位,由里官治理,其下辖若干甲。甲是农村行政单位,由甲首领治理。里甲制度在城市和农村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保甲制度重在管理乡村社区,里甲制度则更多地关注城市和农村的行政管理。保甲制度和里甲制度都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有效的组织形式,为社会发展和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保甲制度和里甲制度的区别

3、保甲制度正式推行时间

保甲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种基层组织管理制度,旨在依靠村民自治的力量,保障乡村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该制度在我国的解放战争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但正式推行的时间是在1955年。

1955年,我国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确定了农村政权建设的方针,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卫团、民兵条例》,正式组建了保卫团和民兵,并实行保甲制度。此后,保甲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实行。

保甲制度的实行,为农村基层自治提供了法律保障。它将农村社会管理权下放到最基层,注重村民自治和党组织领导相结合,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和安全。对于当前,保甲制度的实施依然有其重要意义。

保甲制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正式推行,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的重要制度,它使农民群众和党组织能够更好地协同作战,为实现乡村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甲制度正式推行时间

4、保甲连坐是什么意思

保甲连坐是指在某个集体或者社区中,如果某个人犯了罪或违反了法律,整个集体或社区就要承担责任。这种连坐的方式,可以迫使集体或社区内的人相互监督,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保甲连坐被广泛应用于社区治理中。保甲制度要求每个社区组织成立保甲,由保甲长领导,成员自行推选。保甲成员要对当地的治安和社区事务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和盘活社区生活。一旦发生罪案或者社会问题,保甲成员必须迅速行动,以维护社会稳定。如果仍有犯罪行为未能得到及时控制,整个社区就会被迫承担责任。这种连坐的方式,可以迫使社区成员相互保护,同时建立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虽然保甲连坐在过去曾经是社会治理中十分有效的手段,但是在现代社会,由于法律的制度化和权责分明等因素,保甲连坐已经逐渐退出了社会治理的舞台。然而,在国情特殊的地区,如西藏和新疆等地区,仍有一些社区使用这种方式来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

作者 wade